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資源調查暨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在深圳召開
會議現場
12月13日,由廣東省微生物學會、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中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承辦的2021年嶺南科學論壇系列活動之“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資源調查暨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暨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年會”在深圳鵬城召開。
會議聚焦未/難培養微生物資源發掘技術、微生物資源保護與共享利用機制、微生物組學技術等研究領域,邀請國內知名院士和專家學者開展學術研討,并對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資源的發掘保護建言獻策,推動我國微生物資源的高效共享和利用。本次會議由廣東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長、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長朱紅惠研究員主持。會議采用了“線下+線上”的方式同步進行,據統計現場參會人員145人,當天線上參會人數高達28.6萬人次。
理事長吳清平院士作年度總結報告
大會首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聯盟理事長吳清平作了專題報告《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年度工作報告》。他從聯盟建設概況、本年度工作總結和下一步規劃三大部分進行報告。他介紹了2021年度重點開展的工作:一、助力產學研深度融合,科技協同創新工作取得實效;二、建設創新創業平臺,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三、共建微生物資源庫和基因組數據庫平臺,促進成果轉移轉化;四、組織專家深入企業開展項目合作研究和推廣;五、積極開展自主/聯合研發,促進產業發展;六、開展技術交流,加強產學研合作;七、加強科普宣傳,扎實做好工作;八、規范行業標準,推動微生物種業標準化建設。最后,他對2022年聯盟工作做了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一、規范聯盟組織建設,吸納新會員,完成聯盟注冊工作;二、積極開展自主/聯合研發,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三、開展技術交流,加強聯盟資源合作。重點要推進微生物科學大數據共建共享,讓聯盟數據資源用起來,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共用、成果共贏。
大會主持人、聯盟秘書長朱紅惠研究員(右)為院士頒發證書
聯盟秘書長朱紅惠研究員介紹到自2018年11月聯盟成立以來,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豐富的熱帶亞熱帶微生物資源,針對制約戰略微生物種質資源發掘保護的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旨在積極搶占微生物資源研究的技術高地、推動整個微生物產業鏈的革新,努力提升我國在微生物分離培養和資源開發領域的國際地位及影響力,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鄧子新院士作大會主旨報告
本次研討會分設了“院士報告”和“專家報告”兩個板塊?!霸菏繄蟾妗杯h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教授作了《生物藥物研發:從自然生物篩選到合成生物創造之路》專題報告。他以抗生素生物合成與代謝工程研究為例,結合最新研究成果,系統地闡述了從自然生物篩選,自然生物改造以及利用合成生物學驅動生物藥物進行結構性改造的創新理念、成功的案例和創新生產的巨大潛力,并展望了合成生物學在大健康產業中的廣闊應用前景。
趙國屏院士作大會主旨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趙國屏研究員作了《SARS到COVID-90:生命科學研究ABC》主旨演講。他通過自己18年前親自參與的關于SARS分子流行病學和SARS冠狀病毒分子進化機制研究為例,系統地闡述了出生命科學研究中4個關鍵要素:選題、立題、解題和結題。他的真知灼見為各位與會專家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和同學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教授以“線上”方式做了《益生菌的資源挖掘及其潛在臨床應用》專題演講。系統講解了益生菌的定義和生理功能,并和我們分享了他們針對益生菌資源分離、功能機制研究和產業化應用中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在益生菌優良菌株的分離篩選、益生菌系統信息數據庫的建設、益生菌生理特性和功能機制解析、益生菌菌種高效制備、益生菌功能食品、日化產品開發方面的工作,最后還給我們展現了他們在益生菌臨床應用方面的成功案列。
作大會專題報告的專家
“專家報告”環節大會共計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中山大學、山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深圳大學、南昌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單位的10位專家分享了他們在各自研究領域內的最新研究進展。
本次會議的順利召開對于進一步凝聚共識,加強國內外合作與交流,推動大灣區微生物資源的發掘與保護,構建高效共享利用體系,支撐我國的微生物種業自主創新具有重要現實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