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級
 

廣東省菌種保藏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于1987年立項建設,以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為依托單位。實驗室總體定位于應用基礎研究,以華南地區為主要研究區域,面向國際微生物學科發展前沿,以微生物資源的發掘、保藏與應用為主線,圍繞熱帶亞熱帶微生物資源多樣性與利用、環境微生物與區域生態安全、有害微生物監測與防控等主要研究方向存在的關鍵科技問題,開展高水平的原創性和地區特色研究。以期將實驗室打造成為具有華南地區優勢和特色的引領性創新單元、微生物種質資源分類和保藏基地、現代微生物學領域中的科技創新基地、微生物學領域中可轉化型成果的源泉基地、推動國內外合作開展微生物學研發的實驗基地、高層次微生物學人才的培養基地以及支撐我國相關生物產業、優化升級的技術保障基地。

近年來,實驗室圍繞主要研究方向取得的重大研究進展介紹如下:

一、熱帶亞熱帶微生物資源與利用

持續推進大型真菌的系統分類研究,合作完成中國首部系統描述我國菌物資源的權威巨著《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戰略性真菌資源的科學支撐,為未來研究提供了系統參考。該著作由實驗室副主任、真菌資源學術帶頭人李泰輝研究員作為第二作者共同編寫,記載了中國大型菌物資源509屬1819種,是我國記載大型菌物種類最多、最系統的圖鑒專著,代表了我國目前對大型菌物資源的認識水平。該著作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在世界范圍內也屬罕見,是國際菌物學研究的重要文獻。

實驗室研究團隊針對本土優勢功能菌株資源匱乏、功能活性分子機制不清、高性能產品匱乏、應用技術落后等問題,分離篩選本土農業微生物功能菌株1.8萬余株,建成華南最大、國際知名的農業微生物戰略資源庫;選育了一批高性能菌株,開發出新型多功能肥料等高性能產品10個;提供菌種服務3萬多株次、技術服務1.5萬余次;有機肥等產品累計推廣面積300多萬畝,減少化肥使用30%~50%。近3年取得經濟效益110.9億元,發表論文89篇,授權專利15件,1項成果鑒定為國際先進,有效支撐了化肥、農藥減施和養殖全面禁抗?!稗r業微生物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及產業化”獲2020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二、環境微生物與區域生態安全

環境微生物生理生態學研究攻克毒害性污染治理技術難點問題,滿足了區域發展的戰略需求,為未來環境微生物污染治理提供了系統的技術支撐,為凈化生態環境中的毒害性有機污染物做出突出貢獻。 水體沉積物中有毒有機物的微生物原位降解關鍵技術20181月經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楊志峰、吳豐昌以及多位環保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鑒定,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成果結合微生物代謝網絡調控理論前沿探索和水體有機污染微生物治理技術原始創新,經過16年的系統科技攻關,構建了華南地區首個毒害性有機污染物降解功能菌種庫及其功能基因信息庫,創建了生物信息引導的微生物降解脫毒代謝網絡精準調控、基于厭氧呼吸調控的土著功能微生物原位激活及碳氮硫循環協同驅動的多功能強化治理等先進技術,在微生物強化治理水體沉積物有機污染方面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此外,實驗室團隊在承擔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方面取得突破,得到了國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點項目的資助,將圍繞微生物電網驅動河流異質性沉積物中長距離氮硫元素循環機制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對理解河流沉積物中微生物電子傳遞網絡及其驅動各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三、有害微生物監測與防控

構建和應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學大數據庫,較好地解決了若干酶底物在設計、合成方法學及其應用上的問題,有力推進了致病微生物特異性檢測技術的發展。實驗室研究團隊通過前期對全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進行系統調查,構建了以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風險識別數據庫、菌種資源庫、標準菌種庫、全基因組學數據庫及分子溯源數據庫等為基礎的中國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學大數據庫,并從中發掘出新的檢測靶標分子、靶點酶等相關成果,較好地解決了以4-甲基傘形酮基-β-D-吡喃半乳糖苷為代表性的眾多酶底物在設計、合成方法學及其應用上的問題。

基于合成底物與致病菌特征酶的特異性反應原理,目前已研制出系列顯色培養基、各類微生物快速檢測試劑盒、消毒試劑/材料等產品,并被推廣應用于全國各地6000多家大中型食品、飲料企業。相關專利一種4-甲基傘形酮基-β-D-吡喃半乳糖苷的制備方法獲得了2018年中國專利優秀獎。

同時,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于20161月經世界產權組織確認正式成為布達佩斯條約國際保藏單位,成為我國第三家國際承認的具有用于專利程序的微生物保藏資質的菌種保藏機構。未來將發揮布達佩斯條約國際專利菌種資源和新菌種資源的國際責任,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戰略支撐,為華南乃至整個國內的微生物資源產權保護作出重要貢獻。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